AI人才缺口扩大,香港再出手面向内地“抢人才”

AI快讯 2025-07-01
经济转型、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趋势正不断重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格局。立志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香港,在这股浪潮中加速 “抢人才” 的步伐,以推动本地创科产业的蓬勃发展。


2025 年 6 月 28 日,“2025 香港国际人才职业博览会” 第二季盛大举办。这一系列活动为当年首创,在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、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的指导与支持下开展。其中,第二季聚焦 “创新科技、工业制造与智慧城市”,覆盖人工智能、金融经济与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,吸引了超过 50 家企业参展,活动当天近 5000 名人士前往现场求职。


人才招聘的火热场景背后,映射出香港的产业布局。近年来,香港政府多次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人工智能产业,力求在 AI 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。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活动中提到,随着大型创科基础设施陆续建成,香港的产业生态将愈发多元,对专业创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,尤其是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,缺口十分明显。


尽管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创科产业发展,但人才短缺、供不应求的状况却在加剧。根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在 2024 年 11 月发布的最新一轮人力推算报告,预计到 2028 年,香港整体人力短缺将达到 18 万人。其中,政府重点发展的创新及科技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,每个相关产业的人才缺口均超过 5000 人。到 2028 年,熟练技术人员的缺口预计会达到 6 万至 6.5 万。


该报告还指出,创科业界的人力需求将从 2023 年的 6.02 万人增长到 2028 年的 9.64 万人,并在 2030 年突破 10 万人。预计到 2028 年,创科业界将面临 1.8 万至 2.3 万人的人力短缺,像项目经理、数据分析师,以及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科技、微电子及制药等领域的创科专才,都属于高需求职业。


这种人才需求在 6 月 28 日的招聘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现场多家企业开放了 AI 工程师、IT 项目经理、系统分析师、投资策略专家等岗位。


佰模云三维科技 (香港) 有限公司 2024 年入驻香港科学园区,并设立了 AI 研发中心,主要服务于建筑领域、城市更新及改造领域,此次招聘大语言模型开发师。公司事业部执行董事施鑫伟向界面新闻透露,目前研发部门仅有一位应届生,“来香港主要是想开发一套 AI 大模型。但从去年 10 月落户到现在,即便工资开到 4 万多港元,还是没招到合适人选。香港这方面的人才实在太短缺了,我们计划借助这次招聘会招揽 5 - 6 名研发人员。”


香港劳工及福利局的报告显示,2023 年创新科技行业的职位空缺率达到 13%。从细分赛道来看,研发成果商业化活动等领域的就业人数最少,仅 1.05 万人,占比 20%;而公共机构及高等教育机构研发活动的就业人数最多,达 2.76 万人,占比 53%。


佰模云三维科技 (香港) 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、技术总监林锋表示,招聘困难也与岗位门槛有关。建筑领域的 AI 应用垂直性强,对人才岗位和需求的精准度要求高,需要针对多模态模型、大语言模型进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,并非普通计算机专业人员或仅有数据分析经验的人员就能胜任。


一直以来,香港以服务业见长,在科技赛道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,此前人才大多流向金融、法律等行业。阿里云智能 (亚太北及东南亚大区) 资深顾问、国际数据产业联盟主席车品觉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,香港与内地在科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,其中一个原因是两地的教育模式不同。内地能培养出大量垂直领域的专业人才,他们对行业有着深入的认知;而香港的人才综合性更强。


“早些年,香港学生甚至不太愿意报读计算机专业。这几年在港府大力推动下,学生和家长对创科的态度才有所转变。但目前这个领域最急需的是有十年左右经验的工程师,比如数据行业所需的架构师,让内地有经验的人才来填补这一空缺,是一条可行的捷径。” 车品觉说。车品觉曾在内地工作、生活超 10 年,就职过阿里云、eBay 等公司,2016 年回到香港,他感慨道,“从杭州回到香港,变化太大了。内地早几年就在发展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端,当时香港的数字经济几乎还未起步。企业对创科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,单看 AI 领域,人才更是一才难求。”


人才跨境流动为香港创科发展带来了希望。2019 - 2022 年,香港劳动人口连续四年下降。为扭转这一趋势,自 2022 年底起,港府推出一系列 “抢人才” 措施,其中 “高才通” 计划备受关注。2024 年 10 月,“高才通” 计划的内地高校名单进一步扩容,从 13 所增加到 22 所。


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,2024 年至 2025 年一季度,通过 “高才通” 计划获批来港的人数达 5.02 万人,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有 4.76 万人,占比约 95%。


施鑫伟提到,招聘会当天投递简历和参加面试的人员,主要是 “高才” 或 “优才”,还有在香港读书毕业后通过 IANG 签证希望留港发展的,其中不乏有超过 10 年工作经验的人士。


香港求职招聘平台 CTgoodjobs 董事王清表示,综合市场数据来看,创科行业已成为当下招聘及求职市场的焦点。信息科技、电子商务行业连续两年成为收入最高的行业,其一般员工及管理层的月入中位数分别达到 3.1 万港元和 5.5 万港元。这既反映出市场对创科人才的旺盛需求,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入资源,提升创新科技的应用水平。


作为国际金融中心,香港需要借助前沿技术巩固自身地位。保险、银行、证券等传统金融行业大量运用 AI 技术提高效率,数字货币、虚拟资产、区块链等新赛道也进一步丰富了金融体系。


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金融科技总监严涤宇表示,随着超算中心的运行,对运营人员和数据安全相关人员的需求增大,“我们所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 AI、区块链、数据科学、网络安全这四个领域。”


“比如我们园区有一家企业,为 IPO 上市的律所服务,在招股章程审批环节运用 AI 技术,大幅提升了效率,有助于缩短整个上市周期。另外,针对代币化、收入分成等新的资产形式,园区内不少企业专门开展把现金流打包成金融产品的业务。” 严涤宇说。他认为,香港作为出海基地,吸引了一批内地企业来港,丰富了本土的创科生态。上个月,他带领 10 多家园区公司前往迪拜参展,其中就有内地的 AI 企业和支付公司,这些企业都有意拓展海外业务。


佰模云的总部位于厦门,选择落户香港,施鑫伟解释道,一方面是看中香港浓厚的金融中心氛围,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香港拓展海外市场。


2025 年 4 月,香港成立了出海服务中心。该中心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牵头,联合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,为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科创企业提供国际技术标准对接、产品本地化与国际化技术支持、知识产权管理及保护等专业服务。


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创新总监都永海表示,该平台是基于很多国内企业的投资出海需求设立的。在设立前,对产品、技术、产能、跨国运营出海等痛点进行了充分调研,未来将联合香港投资推广署、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等政府机构,为内地企业出海提供服务。


“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国际化。因此,我们与国内三大科创中心合作,希望借此覆盖到专精特新、独角兽、小巨人等企业。” 都永海同时透露,2025 年的工作重点集中在新型工业化、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三个方面。
©️版权声明:若无特殊声明,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均归AI工具集原创和所有,未经许可,任何个人、媒体、网站、团体不得转载、抄袭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站内容,或在非我站所属的服务器上建立镜像。否则,我站将依法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相关文章